国企被老外搞破产,悲剧会再次上演吗?

日期:2022-11-22 20:16:05 / 人气:180


俄战后,欧洲能源价格涨到无穷大,北溪二号被炸。欧洲的能源安全更多依赖于LNG船(液化天然气船),一船运出去,净赚至少1.5亿美元。
这里的大赢家是美国人,他们赚了一两千亿美元。其他国家也看到了这个宰大户的机会,开始抢生意,但是有一个难点——LNG船太难抢了。
LNG船,租金按天计算。上个月,每天的租金是10多万美元,这个月,已经涨到每天40万美元。
LNG船为什么这么难抢?因为船太少了。
全球仅有约700艘LNG船,其中80%为长期租船。这样一算,能叫的船也就一两百艘。需求不断上涨,房租能不飙升吗?
很多公司认为,既然弄不到船,就应该造船。
造一艘船也不容易。LNG船还有另外两个名字,一个叫“造船业皇冠上的明珠”,一个叫“沉睡的氢弹”。
“珍珠”是指造船的难度。LNG船要在-163℃的低温下运输液化天然气,对低温和密封性的要求相当高。
“氢弹”指的是危险,因为要求高,容不得半点马虎。一旦发生泄漏爆炸,船毁人亡。
一个17万立方米的液化天然气可以供应上海一个月左右的用量,但其爆炸产生的能量相当于32.3万吨TNT高爆弹,威力是美国在广岛投下的原子弹的数倍。
液化天然气船的历史并不长。1951年,美国制造了第一艘液化天然气船,但直到80年代,法国人用英蒂尔钢解决了空间占用问题,欧洲才成为液化天然气船的中心。90年代欧洲造船厂基本不赚钱,产能转向日韩。
但是,欧洲人很聪明,他们的核心技术一点都没有泄露。制造液化天然气船,要么使用挪威克瓦纳公司生产的莫斯球罐,要么使用法国GTT公司生产的薄膜罐。这两家公司不用造船,只要卖了专利,躺着也能赚钱。
日本人学的很快,但是韩国人看到前景,马上就加入进来,国家给了巨额补贴,这是日本比不了的。于是几年后,韩国全面超越日本,垄断了全球90%以上的市场份额。
产业链的迁移很正常,但是你在这里能不能赚钱就看你的生活了。
为什么这么说?
韩国垄断市场的时候,天然气运输的主流方式是管道。因为成本低,LNG船份额一直在20%左右,没有大爆发。
所以韩国几大造船厂都吃了不少苦头。
今年韩国三大巨头之一的大宇造船要被大股东卖掉了,因为在国家补贴上手软,收到的订单不错。只有一个问题,就是反正不赚钱。
2015年,大宇造船为了生存,卖掉了总部大楼。从2015年到2021年,累计损失已达8万亿韩元。
那就更不用说了,还面临着延迟交货和设备缺陷造成的索赔。已经打了好几轮官司了,很可能要赔很多钱。
这么大的船厂为什么会出现延迟交货这种低级错误?
原因很简单。造船特别没用。韩国生育率低不是这两年的事情。造船业严重依赖外国劳动力,尤其是在东南亚。
但是东南亚的制造业也在崛起,也在抢人。所以韩国造船业存在4万多的劳动力缺口。LNG船在大年交付,交付是个大问题。
所以,抢生意的人来了,他们是中国人。
说起来,我们涉足LNG船制造已经很晚了。
1999年,我们认为这艘液化天然气船必须建造。如果人们关闭管道阀门,我们进口天然气的渠道将受到限制,这将产生很大影响。
今年,我们引进了法国GTT公司的专利,大西洋造船厂的设计技术,2000多份文件堆了9米多高。一开始我们以为消化这些东西大概要10年左右,但是国内的效率很高。2001年7月,96号胶片模拟舱制造成功,获得英、法、美、日、挪威等船级社认可证书。2002年中标广东LNG项目14.7万立方米2+1 LNG船;2004年12月15日,正式开工建设。
七年准备,三年制造,2008年4月3日,中国第一艘LNG船大鹏号正式交付。
目前国内能建造LNG船的船厂有三家,分别是央企中国造船厂旗下的沪东中华造船、大川重工、江南造船。今年10月,两家中国企业进入液化天然气船舶制造领域。
一家是中国最大的民营航运公司杨紫茳航运公司,该公司从欧洲船东手中赢得了两艘17.5万米LNG船建造合同,另一家是江苏招商重工,该公司还与GTT签署了技术合同,成为中国第五家有能力、有资质的航运公司。
有工厂,竞争对手在走下坡路,所以这几年的新订单基本都来中国了。
2018年10单,今年前三季度32单。订单量增长了10倍,有十几亿艘。可以说LNG船是现在为数不多的热门行业。
但是里面还是有很多大漏洞,一不小心就可能被一个大单搞破产。
为什么?
因为造船很费时间,如果你是船东,现在下单,估计要2027年才能上船。到时候天然气市场会怎么样?谁也说不准。
在这方面,我们得到了惨痛的教训。
大连造船厂是一个著名的大厂。后来转为大船重工,参与了中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的改造工程。在海上钻井平台上,大船重工也创造了许多第一。
俗话说,术业有专攻。一旦海上钻井平台需求量大,前景好,造船重工就在2006年成立了子公司——海上造船,专门从事这一行。
几年之内,海上造船在业内声名鹊起。2013年,海上造船迎来了它的超级大客户——挪威Seadrill公司。
Seadrill公司的老板弗雷德·克里斯腾是著名的航运巨头。他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两伊战争中靠石油发了大财,后来投身石油勘探,拥有140多艘油轮和100多个海上钻井平台。
Seadrill一开口就说要8个海上钻井平台。加上大船和海工,这块业务能赚130亿人民币左右,是行业内的大公司。如果你走这条线,将来的订单就没有问题了。
但是,大客户的条件非常苛刻:
1.行规的30%预付款,只能预付10%,大概是13亿元;
2.提出的标准很高,有建职工宿舍等定制要求;
3.一旦发生纠纷,去挪威仲裁。
风险不低,但回报高。这怎么决定?
最后,大家觉得,作为行业领袖,亿万富翁还能做什么?操!
于是大船近海工人开始用裤子搭平台,钱不够就借。反正所有订单发货都不是问题,外债多一点也没多大关系。
然而,我没想到这个北欧亿万富翁也是没有武德的。
2018年取消了8个订单中的6个,明确表示以后即使能发货也不接受,不怕有纠纷。反正协议是在挪威仲裁,所以不需要预付款。
然而这个时候,大型海工公司的钱实际上已经把船造好了。不仅预付款13亿进去了,他还借了20多亿。挪威富豪的这一沉重打击,直接导致了这家大型离岸公司的破产重组。
重组还以为至少有两个平台的订单,可以还一部分债。结果几天后,挪威富豪取消了剩下的两个订单。
这真的是死路一条,一点希望都没有。
为什么Seadrill这么坚决?
这背后的决定性因素是油价。当他们下单时,油价飙升。2014年,油价达到115美元的高位。结果半年后直接跌到48美元,一年多后甚至低到27美元。之后虽然上涨缓慢,但再也没有回到2014年的高点。
从这个角度来看,Seadrill公司当初设置的苛刻条件就是为了分散风险。按单接受了高油价,最多油价跌了,定金也没了。至于中国造船厂的生死,无人问津。
回过头来看,这个订单充满了陷阱,但当时为了130亿的营收,这些风险基本被忽略了。
结局如何?
欧洲富豪止损,中国企业破产。还好人家是国企。最后,几个钻井平台只有通过整合国有资产才得以重新利用。
天然气和石油一样,也是资源性物资,也是周期性的,价格有涨有跌,大连海工这种东西,还是不要第二种的好。

作者:焦点娱乐注册登录平台




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→

COPYRIGHT 焦点娱乐 版权所有